活动回顾 | 朱建人——回归儿童生活的教育
发布日期:2023-10-13
9月23日, 2023年桂馨·南怀瑾乡村教育分享会在温州南怀瑾书院顺利结束。期间,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副秘书长,浙江省陶行知研究会副会长朱建人先生在会上作了题为《回归儿童生活的教育》的分享。
以下是朱建人先生演讲正文内容,和大家分享。
“
今天来做一个命题作文,作文题就是《回归儿童生活的教育》。刚才我们两位嘉宾其实都在讲关于教育怎么样回归到本真的问题,这里面再解读一下“回归”是什么意思?儿童生活怎么来解读,后来我想了想可能就是我们今天是否有很多教育让儿童远离了本身的生活,所以需要我们来谈谈这个问题。另一方面如果真的回归到儿童最原始的生活又不需要教育,所以还是要有一个教育在里面,要怎么做?我觉得这些都很值得我们思考。
因为我在20多年以前就做过一个课题就是关于儿童闲暇教育的问题,所以我就结合了自己的一些经验谈谈自己的想法。
我认为我们当下的中国教育有不少的问题,尽管我们有许多城市学校已经到了奢侈化的程度,但是教育本身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去思考的东西。
我这里罗列三大问题,一是乡村学校的空壳化,我今天来到这里发现可能来错了地方,因为我要讲的问题不应该跟你们讲,因为你们的孩子都已经回归到了儿童的生活中去了。我想要提的问题其实更多的是城市的孩子,但是这个现象依然存在,还非常严重,无论是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乡村由于城市化的进程、人口等方面的问题导致了我们的乡村学校空壳化。有的学校六年级毕业合影就一个同学,乡村学校不断地在萎缩。
二是青少年学生的空心化。这个空心化,我们有的时候把它叫做巨婴,有的时候我们莫名其妙感觉到他们的迷茫感,前不久有一场西安的演唱会,三个小鲜肉在那里演唱,有多少年轻的女孩子赶到那边,据说头排的票价很贵,她愿意花这个钱去看小鲜肉的演出,有的时候把父亲在ICU里面抢救的钱都拿出来去看这台戏,像我这个年龄肯定是无法理解的。但是你看视频的话,那个场面真的是不得了。什么原因?我觉得她们的内心深处没有魂了。
三是升学竞争内卷化越来越厉害。我特意选了一张华君武先生画的那个漫画,建议给学生的书包加四个轮,问题是他画的年代是1994年,请记住是三十年以前的事情。三十年以前,刚刚开始感觉到学生的课业负担太重了,华先生就画了这么一幅画,我们现在的拉杆书包原创者是谁?华君武。但是三十年过去这个情况有没有好转呢?愈演愈烈。到了现在中央下了狠心,但是看来还是盖不住。小女孩的状态,哪怕是双减完了以后,初中生从早晨6、7点到学校,晚上9点才刚刚放学,鸡叫坐到鬼叫,这种势头很难压住。
我又要来解读儿童童年了,有的时候好像这个意思谁都说不清楚。我专门去查了辞典,童年和儿童都是关于年龄的概念。但是关于年龄的概念其实是非常次要的,内涵到底有多少。后来我想到了一首歌就是罗大佑的《童年》,我估计在座各个都会唱歌。但是这首歌让我发现了一个概念,我这里还删掉了平时不唱的一段。删掉以后,就是这么几段,我们来看一下,我们所谓的童年应该是具有怎样的状态才算是童年的生活呢?童年生活是啥样子?到底应该给它什么色彩呢?归纳一下第一段是什么、第二段是什么、第三段是什么,仔细归纳一下的话可能就出现了这么一个状态,应该是自由自在的。刚才钟主编其实有很多话没法展开,可能就是要讲到这么一种意思,无忧无虑、自由自在、天真、懵懂,有点稀里糊涂的,异想天开的,那就是童年。我们这样的一种童年,我刚才讲到罗大佑这首歌仔细去分析一下的话,讲得精准极了,几段歌词都有它的用处。
这么一个童年现在还有多少孩子有这么一种状态呢?显然只有在我们现在在座的老师群体中才有。所以我又在反思,上午在听,我就觉得今天下午的确有刚才吴教授那么一种想法,我到这里好像来错了地方。其实后来我想到一个什么问题呢?回归童年生活的教育是靠谁?其实就是靠我们的良师益友,有好的老师,其实学校的条件还是十分次要的,最要紧的是有良师,还要有益友。所以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去讨论一些问题。我就展开一下我的一些具体想法。
我曾经看到过这么一个小故事,吃完晚饭以后有一对年轻夫妇要去遛狗,儿子想要跟着去,老爸第一个反应是作业做完了没有?没有。没有就呆在家里做作文。小夫妻一个小时后回来了,看到他还在那里学,学什么呢?写作文,题目叫做《我真想变只狗》,为什么呢?他觉得我变成狗还能出去溜达一圈,做个人连狗都不如,实际上现在很多的情况的确反映了什么问题呢?儿童在家庭里面是物质上的小皇帝、精神上的小奴隶,你想象一下如果一个小孩子跟着父母吃完晚饭去溜达一下,那种幸福感和家庭的亲和力该多大,但是在父母亲眼里作业是最重要的。
还有一个小孩吃晚饭的时候跟父亲请教了一个问题什么叫应酬。他老爸一听,不就是领导让我陪客人吃饭,打电话说去应酬一下。他很认真地思考了一下就说应酬就是不想做又不得不做的事,叫应酬。这个小孩心领神会,第二天早上吃完早饭就说,爸爸,我去应酬了。这就是厌学,你不要以为差生厌学,好学生也厌学。在整个中国哪个地方都有这样的现象。
我专门注意了一下,2005年的时候《钱江晚报》有一个十分有意思的调查就是童年是什么时候消失的,有一个引导语写得非常诗意、非常煽动人的情绪,我看了半天突然醒悟到一个什么问题呢?这张照片是我在上海某一个小学的校门口拍的,在等家长来接的时候,刚坐下不到1分钟就睡着了。当时的手机非常差,所以很模糊。
我后来突然想到,刚才那个不是问题,真正的问题是童年什么时候开始?现在的孩子有童年吗?按照我前面罗列的情况,有这样状态的孩子还有几个呢?他们的童年还没有开始就已经结束了,所以这才是一个真正的问题。我认为童年缺失,这个问题到底有多大?后果到底有多大?我相信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答案,但是不一定非常清晰。如果你仔细地去研究一下的话,我相信是很可怕的一种状态。从现在来说,我们先从一个状态来说,首先是一个童年的自由支配的时间问题,就是闲暇的问题,现在的孩子是不知道有闲暇的,不会有闲暇,也不敢闲暇,这是一个现状。我曾经在好多年前,我是在90年代刚刚有双休日的时候就做的闲暇课题,我专门跑到学校门口,当时叫延长班,现在叫晚托,我就问孩子们累不累,他们说,不累,已经习惯了。他们不知道还有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不像我们小时候所有的时间没人来管你,老师不管你,大人也不管你。在星期五就要开始策划,我们当时有一天半的休息时间,周六的下午开始放学,也就是周六的下午到周日这一天半的时间怎么用好,有的时候准备打麻雀,星期五就一定要把弹珠准备好,不然计划就实施不了。所以我们现在的孩子可能就是这种问题,一个是时间没有,一个是能力没有。除了玩电游就是电视,他想不起来还能干什么。
还有主要还是理念的缺失。我们的家长、老师甚至于教育部长,有没有想过儿童的闲暇,我们课程改革改了二十多年的时间,其中有没有提到过关于闲暇的教育?没有。我们认为要有什么教育、什么教育,都加上去以后才成了我们所谓的课程。你不知道空余时间的珍贵,这个东西明摆着在中国教育中是一个空白。当我读到陶行知在1921年写的一篇文章《中学实验之必要》时,他提出了一个人如果中学毕业不再升学,应该具有四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的观点。一是融入社会之人格,二是应对自然之知识能力,三是生力之知识和能力,四是休闲之知识和能力。谁知道在一百多年前陶行知先生就已经想到了。
如果归因一下,可能在文化的基因里面也存在问题,中国的传统文化当中,有一个什么现象呢?儿童歧视,总觉得儿童是乳臭未干,瞧不起小孩。第二个是苦读文化,很多的故事都是让你没完没了地学习,学海无涯苦作舟。还有早慧崇拜,谁谁谁三岁能干什么、五岁能干什么,这个在中国很流行,所以导致很多家长非常着急,人家都会了,你怎么不会,所以越来越低龄化竞争。
我相信你们刷屏刷到最多的就是躺平的博士张炘炀,10岁考大学,16岁博士毕业,今天躺平在那里要等着他老爸给他1000万。你们仔细去思考一下,其实他是一个早慧的儿童,但是到最后的确是被他的爸爸害了,让他早点出名,老爸有卖点了,可能也挣了不少钱,但是因为那个时候北京没有买房,到最后现在1000万的房子买不起了,他只能躺平。
另外就是社会环境存在很多的不利因素,我们现在社会的竞争压力太大了,我们看当大学生毕业都找不到工作的时候,就会想到一个问题,人家大学生都找不到工作,你不上学怎么办,学历太低了怎么办,博士后都找不到工作怎么办等等。还有过早地形成儿童PK的情况,你去看电视里面在玩的都是大人,中央电视台就是这个样子的,各种各样凡是玩耍的节目都是大人在弄的,小孩都在PK。其实儿童任何的学习不应该过早地做竞争,他是属于参与玩耍的状态。陶行知专门写过一篇文章,把小孩当狗一样当赌注,大人在赌。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儿童忽视,可能有几种情况,一种是很多家长还是对孩子的教育漠不关心,这也是一种情况。
关于教育的问题,我就不展开了,反正一讲大家都知道。家长的行为当中的确也有角色错位,我们现在家长辅导孩子做作业,学校教学生怎么炒菜,这明摆着是错位,该家长教的不教,不该家长教的乱教。还存在一个从众心理,为什么教辅的市场那么热,因为别人的小孩都在补,为什么我不补,所以只能去补,类似于这种现象。还有在理念上的的确确,他们用一种什么方法在思考呢?多年的媳妇儿熬成婆,以前我的父母亲怎么把我搞定的,我现在怎么搞定小孩,他不知道时代的变化。
这是我自己拍的照片,拍的是一个小孩的铅笔盒子里面。有一个小孩要做测验了,他的妈妈就在他的铅笔盒子里放了一个纸条,写的是:亲爱的儿子,希望你在每一门考试前要认真地去思考你犯的错误,仔细、仔细、再仔细。她以为这样叮咛儿子,儿子就可以拿高分了。她不知道这个铅笔盒一翻开就是母亲的眼睛,让孩子产生的障碍有多少大,我在家长会上经常讲,孩子粗心不是一件坏事,说明他很大气,凭什么要让他样样都仔仔细细弄的人紧张兮兮的,将来也成不了大事,战战兢兢地过日子。
我们从儿童闲暇的角度来说,可能就是我们从一个时代发展的角度来说,我简要地说一下,古代农耕时代的教育。多数人只能干活,没机会去念书,也没有休闲的时间,所以休闲是少数人的事情,大多数人为了混饱肚子必须不断地去干活。到了工业时代是一个人从生下来要念书,念完书以后要找一份工作。但是一定年龄退休有制度保障,所以年轻时候干活,老年才能休息。但现代社会的情况,我们到了智能化时代,我们知道各个岗位随时要淘汰掉,机器取代人的趋势越来越严重了,这个时候你可能休闲的时间越来越多,今天是双休日,将来可能是双工作日,很多人都有了休闲的机会,这个时候怎么办?智能时代是创新的时代,不学习你不可能有不可能竞争实力,而休闲恰恰是一个人创新最重要的机缘,人类社会最重要的发明都跟休闲有关系,牛顿的苹果,什么阿基米德定律,是澡堂子里泡出来的,包括欧阳修的《三上》,有人解读为勤奋,其实是最放松的时候才有创作。所以发明创造都是和空闲有关系的。我相信我们钟主编是最有发言权的,尤其是文学创作,没有一点闲暇、没有一点休闲,哪来有这种东西呢。所以要知道当下社会更需要人们有闲暇,而闲暇是需要能力的,闲暇是一个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但是自由支配的时间给你以后,你会不会呢?因为闲暇不良的情况太多了,中国幸亏还有麻将,还可以过过。如果没有了麻将,我估计日子难受得不得了。
所以有很多大人物、专家、教育家都谈到关于儿童的教育、闲暇的问题。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的话,因为时间关系就不念了。丰子恺的一段漫画,非常说明问题,《剪冬青》里面让小孩的头齐刷刷地长的一样高,不能有自由地成长,不能有差异的发展。
再是卢梭的观点,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有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秩序就会造成早熟的果实,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这种情况我们搞教育的人必须懂,刚才讲的张炘炀其实就类似这种状态。
关于闲暇的问题,太多的人有论述,包括马克思都这么说。杜威的这句话特别有意思,一切教育都是通过个人参与人类的社会意识而进行的,这个过程几乎就在出生时就在无意当中开始了,它不断地发展个人的能力,熏染他的意识,形成他的习惯,锻炼他的思想,并激发他的感情和情绪,由于这种不知不觉的教育,个人便渐渐分享人类曾经积累下来的智慧和道德财富,他就成为一个固有文化资本的继承者。这句话太有意思了,教育在无意当中随时在发生,但是我们现在的教育好像都必须强化某一样东西才叫教育。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就带有很强的这种成分。丰子恺的画特别有意思,他的画里面的教育意义太大了。
教育学家周贝隆先生这句话,我当时印象非常深:足够的闲暇、玩耍,不但是青少年享有美好童年和青春的天赋权利,也是现代教育的特点,光有闲暇、玩耍,不能造就人才,但负担过重,玩耍不足将导致扼杀人才,挫伤个性则是必然的,我国的传统教育如果不改弦易辙,我以为不管有多少潜在的爱因斯坦和比尔盖茨,也是出不来的。我觉得这样的一种警示是我们每一个搞教育的人需要汲取的。当然我知道在座的校长老师都做得非常好,我觉得朝这个方向做肯定是正确的。我自己曾经做过一个课题,为了解决一个双休日以后有很多人觉得“5+2<7”,就觉得有两天的休息日灾难要来临了,怕学生的学业荒废了,所以赶紧编一些书,什么《趣味英语》、《快乐数学》等等的书,我觉得要把时间还给孩子的时机来了,所以专门带了嘉兴好多学生去做了这个课题,还一不小心拿了浙江省的几个大奖,包括浙江省第二届人民政府奖的一等奖都拿到了。
这个闲暇其实做起来,大家都能做得到,只是你敢不敢朝这个方向想。怎么样让儿童有了闲暇以后用起来,能够用好,成为闲暇质量高的人。在当代社会,一个人的自我决策、自我判断、自我行动能力是哪里来的?学校里根本教不出来的,只有不管他的时候,他才有可能养成。这个东西怎么办?学校能干什么?所以我当时做课题的时候是说“辅导”而不是“指导”。当时还出了让小孩去搜集父母亲、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玩的小游戏,专门编了一本玩耍游戏的书。
由于时间关系可能也不能再展开了,我们来看一下,我感觉很多的道理要做一些思辨。比如说我们一直认为基础教育,基础夯实了,高楼大厦才能起来,这是建筑学意义上的基础。我们认为从生物学的基础来讲,大树树冠在往上长的时候,树根在往下走,而不是今天先长根,根长完了再长叶,不是这样的,所以千万不要用建筑学来理解基础教育。还有儿童的自由玩法,他看上去不经意当中的东西,往往是一个人的精气神、智慧,一个创造力的接续,到一定程度发展的后劲会越来越大。我们整天的在那里砍柴就不知道磨刀。
还有跑道与球场,课程不是目的,跑道不是目的,球场是目的,玩耍的纵横驰骋,玩得开心才是目的。
所以陶行知有六大解放的说法,最根本的一点就是把第六大的解放,解决时间说得最长。人的生活力、学习力、创造力,冰山露出来的一角是靠地下的底盘支撑的。
这是我研究的另外一个课题,远离了儿童生活的作文太没有意思了,现在学生整天为应付考试的假作文太多,所以我觉得应该好好地改一改,要回归到儿童生活的作文,才是真正意义上走心的作文,触动灵魂的作文。
我就讲这些,谢谢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