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分享 | 陈永革:从“大人”到“高人”:“南怀瑾现象”与“高明文化”解读

发布日期:2023-12-13

10月20日,“从永嘉大师到南怀瑾”禅学研讨会在温举行。期间,浙江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陈永革先生在圆桌会议环节上发言。



以下是陈永革先生发言正文内容,和大家分享。


本来我真是想解读一下南怀瑾现象,但是听了哈磊教授的演讲,我还是要借此机会先讲一下永嘉大师和《证道歌》。


首先,我们从哈磊教授的结论倒推回去。哈磊教授最后的这七点结论里面,第二点说到玄觉大师晚年,但我们可以明确地说玄觉大师没有晚年。他是英年早逝,从公元665年出生到公元713年圆寂,50岁不到,你们说他有晚年吗?玄觉大师并没有晚年。永嘉大师(“无相大师”)和六祖慧能大师(大鉴大师)相差28岁,但是他们两个人是同年圆寂。我们都知道永嘉玄觉大师是得到六祖慧能认可(印可)的,他最有名的话,哈磊教授也讲到了,那就是“自从认得曹溪路,从此生死不相关”。玄觉为何称“自从认得曹溪路,从此生死不相关”?谦逊地只说自己认得曹溪路,未说自己已登曹溪堂。但最关键的是从此生死不相关,这是了脱生死的明证与确证的自信。需要注意的是,他说只认得“曹溪路”,并没有称登“曹溪堂”,这是有区别的。或许他的意思只是“借路还家”,却最终没有脱离天台本宗的立场。但作为天台宗僧人的玄觉大师说“认得曹溪路”,涉及中国化佛教宗派创建时期的禅教关系,影响深远。


(永嘉玄觉有三大“荣誉称号”,即“无相”、“真觉”、“妙”智。其佛教思想的特质,简约地说,主要表现于五个方面,即(一)体现般若与禅的结合;(二)体现止观与禅的结合;(三)心法与禅法的结合;心体当念,心体任念;(四)主张即心证道、即心证圣;(五)明确提出证道即证圣。在敦煌文献中,证道歌被誉为“震旦圣者之经”。玄觉即为“震旦圣者”。此是无上赞誉。永嘉大师最突出的佛教贡献,则表现于原创禅典、会通禅教、传播禅学。)


永嘉玄觉(无相大师)具有两种僧人身份,首先是天台宗僧,其次就是禅僧。其在两宗的地位都颇为尊崇。玄觉被后世认为是六祖慧能门下五大宗匠之一,其所创立的永嘉禅观被列为慧能南宗禅的别支,在当时有很大影响。其著述有《禅宗永嘉集》《永嘉证道歌》二种,均为中国禅宗思想史上的重要作品。历宋到明,注本甚多,以至于在历史上形成了“永嘉集”刊刻的文献现象。此一现象的出现,典型地体现出永嘉集的独特地位,更彰显永嘉证道的权威性与持续影响力。注颂本涉及华严宗、天台宗特别是禅宗,其影响的宗派领域是多方面的。


其中所涉及的因素很多,至于最主要的原因,刚才哈磊教授讲了两个细节,并提到三个论据。一个论据是引用《佛祖统纪》。《佛祖统纪》之作,一般认为是天台中模仿禅宗,建构自己法统的著作。天台与禅宗两宗之间的争论其实是在法统,从怎么构建自宗的法统开始的,所以无论是天台宗,还是禅宗,他们对宗派的确有着总体构成的现实立场。


第二论据,哈磊教授讲的是“神知义”(即神知从义),他是北宋天台宗僧,姓叶,也是永嘉人。神知从义的思想,在我们自己看来似乎有着天台“原教旨”的倾向,具体表现就是对禅宗的排斥。正基于此,他对作为天台宗前辈的永嘉玄觉保留着自己的看法,这是可以理解的。


第三个证据,哈磊教授提到了高丽僧统义天对六祖慧能南宗禅法的批评。义天到中国参访,会谒了当时禅门尊宿、华严(贤首)名僧、天台高僧,完全是为求法而来。义天返回高丽之后,对于推进高丽佛教作出了奠基性成就。义天最后归宗天台,成为海东佛教天台宗的创立者。从韩国佛教史来看,高丽义天是韩国天台宗开宗的祖师。从义天归宗天台的宗派立场上看,哈磊教授提到的义天对六祖《坛经》之大不敬,多少有些类似北宋时期天台宗僧对于禅宗的态度。但他说要烧毁《坛经》,我本人表示非常气愤,韩国就是一个小国,怎么能如此对影响中国文化至深至远的禅宗经典《坛经》大不敬呢?


接下来讲永嘉《证道歌》。我本人非常推崇永嘉大师。若干年前,我曾经提出,永嘉大师甚至可以说是我们浙江学派的开山之祖。理由就是,永嘉玄觉大师最重要的著作是《证道歌》。从中国学术的传统结构来说,能自信地讲“证道”非常不容易。普天之下,没有几个人都说自己“证道”!普通人,可以说自己修道、“悟道”,但“证道”不好讲。所以几年以前我到这里(温州)讲就提到了几个观点。


第一,永嘉玄觉大师是中国古典禅的开创者,是最早的一位著名禅师。永嘉玄觉作为著名禅师,就是这部《证道歌》247句,1800多年作为证据的。在16、17世纪的日本,甚至包括韩国,禅宗寺院每天早课颂的教科书就是永嘉玄觉的《证道歌》。这个地位可以说是超过了我们的想象。上午王雷泉教授也提到,南怀瑾先生说只要熟读《证道歌》,效应可以超过《金刚经》1000倍,这虽然是一种夸张的描述。但南怀瑾先生的意思就是一定要高度重视永嘉禅师及其《证道歌》。


第二是我个人的看法,永嘉《证道歌》对后期禅宗的影响超过了《坛经》,当然这个我限于时间不好说。过两天我就到广东曹溪开会就不会说这个话了。《坛经》很了不起,但《坛经》这部重要的禅典在历史上有很长一段时间,可以说是处于“黯淡无光”的状态,被宋代大量涌现的禅宗“灯录”所代替。正是在此语境下,我们看到永嘉《证道歌》的禅宗影响力甚至超过了《坛经》。我提出二个文献上的历史依据。首先,《坛经》在将近500年的时间里,在禅宗阵营里尚处于“默默无闻”。到元代的时候,《坛经》逐渐进入“复兴”,到明代中期的时候中国思想文化才重新发现了《坛经》的价值。明代中叶以后,中国文化进入“第二个轴心时代”,出现了宋代以后的第二次“文艺复兴”,《六祖坛经》再度登上中国思想文化的高峰,确立其作中国文化经典的历史地位。因此,我们绝对肯定《坛经》是中国化佛教最为典型、最具有代表性的经典。其次,《永嘉证道歌》与《信心铭》《十牛图》《坐禅仪》并称“禅宗四部律”,成为后世僧俗信众的入门指南。宋代苏轼、元代赵孟頫、明代憨山德清、朝鲜安平大君李瑢、民国沈曾植等书法名家均曾手书《证道歌》,成为书法史上的艺术瑰宝。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同样可以说《证道歌》也是佛教中国化,特别是宗派创立时期的一个典型代表,他是一个典范。这是我要回应一下哈磊教授的话。


接下来我要讲我所说的(心目中)“高人”南怀瑾先生。因为评议哈磊教授占用了我总发表时间的一大半,所以我要把这个时间夺一点回来,讲得简洁一些。


我们都知道南怀瑾被称为一个“现象”。“南怀瑾现象”其实是有不同的类型。大致来说,至少有五个方面的类型。


第一,我们很多人把“南怀瑾现象”称为是国学教育的范本。推进国学教育的范本,这个说法大致没有错。作为“国学教育范本”的“南怀瑾现象”,最典型的例证就是其著作的总印行量达到了1000万册以上的级别。


第二,作为“事功杰望高人”的“南怀瑾现象”(《侯承业:南怀瑾的理念》,英文名Philosophy of Professor Nan;Michael Hou, Ph. D.;1996)。


因为我是永康人,1998年金温铁路正式开通,把我的家乡带进了“铁路时代”。南怀瑾这个名字也因此而如雷贯耳,我们永康几乎没有人不知道南怀瑾。所以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对南怀瑾先生推崇宋代的永嘉学派包括永康学派并不陌生,推崇事功,注重事功,南怀瑾先生身体力行,堪称楷模。


第三,作为“经天纬地通家”的“南怀瑾现象”。王雷泉老师在1996年一篇文章中,对“南怀瑾现象”的解读,是明确南先生是一位“经天纬地的通家”,这也是“南怀瑾现象”的例证。


第四,作为“儒释道三教通才”的“南怀瑾现象”(陶祝婉、沈潜《“南怀瑾现象”综论》:2021)。南怀瑾现象的一个重要内涵,它是博通儒释道三教的文化名人。


从前面四个层次里面就能看到,南怀瑾先生及其所形成的“南怀瑾现象”,可以看到四大构成内容,不遗余力地推崇传统文化,具有浓厚的家国或者说家乡情怀,注重地方文脉的挖掘、融入到地方建设。第四个方面,就是南怀瑾先生的知识性架构既有着众博性的,更体现时代性的转化。


最后一个方面,也是我最想突出强调的一点,即第五、作为“文化遗民”的“南怀瑾现象”。这一点,我们可以南怀瑾“二十一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本文:2023)及“遥念八十六岁之老母仍犹依门依闾盼望痴子返家(南《自述》:1976)”中看出。


几乎没有人注意到“南怀瑾现象”还有一个特别突出的内容就是“移民”。他具有“移民”的身份,这纯粹是我个人的想法。因为他所处的时势,给他所选择的道路是不一样的。1949年,那时候有很多选择,但他变成了“移民”。不仅如此,南怀瑾先生在其往后岁月中,可以说反复“移民”。1988年他从美国回到香港,此后又从香港回到中国。所有这些过程里面,都有“移民”的心态。如果我们不把南怀瑾先生那种“移民”身份或心态突出来。反复揣摩这个“移民”的多元身份,在许多时候会有着非常微妙的判断。否则,我们就很难真正把握住南怀瑾现象的脉络。


刚才哈磊教授也提到,其实上午王雷泉教授也提到,我们都知道南怀瑾早年在四川“阅藏”的时候,就是“通读一切经”。“通一切经”,可以说就是“阅藏”的基本出发点,也是“阅藏”所期待的目标。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既不通经,实在是不可在这里乱说。如果在“阅藏”的意义上,对于我们来讲,应该怎样看待南怀瑾先生早年“通一切经”的“阅藏”?这或许可以从南怀瑾先生特别注重的“极高明而道中庸,致广大而尽精微”的描述里面,来揣摩他给我们提供的范例。的确,我们已经基本上没有大量的时间、求道的心态,像南怀瑾先生当年那样博通儒、释、道三教经典。但是从“阅藏”这一点上,我们可以看到南怀瑾先生,他之所以成为一个“现象”,最突出的成就就是“博通一切经”。如果我们达不到那种功力,我们就很难讲我们能够理解“南怀瑾先生”。我们今天对南怀瑾先生的仰望,可以仰望到什么程度呢?按照我的看法,我们现在可能还没看到南怀瑾先生的脚印,我们还不知道南怀瑾在哪里?但是我还有想去看的愿望,做到这一点已经很了不得了。


最后,说到“高人”。


中国对传统文化的一种很高的表扬或表彰,都称为“高人”。“高人”由此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独特“现象”。所以,我现在特别感兴趣的就是什么叫做“高人”?在此,我想谈一点自己的粗浅思考。


总体来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高人”,大致有着“三个标准”。


第一,“高人”没有单位,若有单位就不能成为“高人”。所以,要首先离开单位才能成为“高人”。南怀瑾先生有没有单位?属于哪一个单位?没有吧。


第二,就是刚才我讲到的,“高人”要博通一切经,佛教的一切经、道家的一切经、儒家的一些经,达不到通一切经,你也不必称其为“高人”,你不要相信那些人不读书、不通经达论的人是“高人”。有单位的人(像我这样),肯定不是“高人”,可以全部排除掉。没有博通儒释道三教一切经的人也不能称为高人。


第三,所谓的“高人”,就是南怀瑾先生晚年经常讲的“无门、无派、无弟子”。若有弟子,可能就不是“高人”。


最后一句话做总结,南怀瑾先生晚年因为受了很多委屈,很多人打着“南怀瑾的弟子”的幌子去做什么事情。但是我们从他所有经历的背后,可以说一句话,那就是,南怀瑾先生自称“无门无派无弟子”,我们今天在座的各位都可以接上一句“有智有识有天下”。


以上就是我对“高人与高明”的一点想法。


感谢大家!

书院地址
温州三垟湿地公园西南五福源内
联系人
郑老师
电话
0577-89855818  89881099
关注微信
Copyright © 2020 南怀瑾书院版权所有 浙ICP备2001467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304020010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