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真卿与温州没关系 温州与颜真卿有故事 南怀瑾书院邀请张如元先生做文化讲座

发布日期:2019-12-25

  “颜真卿这辈子没来过温州,他与温州没有关系。”张如元先生如是说。但话锋一转,他又说,温州与颜真卿却有关系,有很多故事值得讲。

  12月14日,阳光明媚。南怀瑾书院邀请温州著名学者、书画家张如元先生,做“温州与颜真卿”的主题讲座,60多名文化爱好者齐聚一堂,聆听了张如元先生关于颜真卿生平以及他的后裔在温州,和温州崇尚颜真卿忠贞刚正的品节,努力留存传播他书法的故事。

 

  “张如元先生是温州的文化大家,书画界重量级人物,同时也是温州著名的文史专家,而且在古典文学、文字学方面都有深厚造诣。”南怀瑾书院执行院长吴东开场致辞。

  “颜真卿是唐代名臣,又是开一代书风的伟大书法家,名光史册。温州是当代书法重镇。书法界流传这样一句话:全国书法看浙江,浙江书法看温州。温州人学书法,基本从唐楷入手,其中颜体是首选,这是近百年来的传承之风。写颜体有利于把字写得浑厚,为后来写更大的字也不至于单薄奠定了基本功。”张如元先生先从书法出发,娓娓道出温州与颜真卿的渊源。

 

 讲座实录                     

    颜真卿一生与温州无涉 

  颜真卿(709-785),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名臣、书法家。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26岁,举进士,开始走上仕途,生活在唐代最强盛的时代。

  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安禄山反叛,“安史之乱”成为唐代由盛转衰的转折点。这时47岁的颜真卿正任现在山东河北交界的平原(治今山东德州)太守,与从兄常山太守颜杲卿联合起兵抵抗,后来响应的有十七郡。唐玄宗起初为河北二十四郡望风披靡,居然没有一个忠义之士能够站出来抗争而哀叹,得到颜真卿报告后,感动惊喜之情溢于言表。因此超拜颜真卿为户部侍郎、河北采访处置使,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由市级干部升为省级干部。疾风知劲草,板荡见忠贞。颜真卿自此登上了历史舞台,展现他的光辉。第二年十一月,颜真卿终因寡不敌众,亲属也殉难30多人,率部撤退,迂回至凤翔见肃宗。后来随肃宗还京。不久,又以正直得罪,贬为同州太守。此后历任蒲州、饶州、升州刺史,刑部侍郎、蓬州长史、户部侍郎、吏部侍郎、尚书右丞、鲁郡开国公、检校刑部尚书兼御史大夫、刑部尚书、吉州别驾、抚州刺史、湖州刺史。69岁任刑部尚书,70岁任吏部尚书。二十多年间起起落落,但他都不改忠贞本色,成为那个时代正直之士的中流砥柱。72岁,拜太子少师。德宗建中三年(782)74岁,拜太子太师,位极人臣。该年十二月,淮宁军节度使、南平郡王李希烈拥军反叛。奸相卢杞平时忌恨颜真卿,于是借刀杀人,在783年正月委派他前往汝州“宣慰”,名义上是借他的威望去劝降,实际是把他送进虎口。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朝命颁布后,“举朝失色”。可是颜真卿却认为这是为国为民的事,义无反顾,不辞75岁高龄,毅然赴命,甚至途经洛阳时,东京留守曾千方百计劝阻,都被他正色谢绝。

  颜真卿到汝州后即被拘押,备受胁迫折辱,执义不屈。两年后的德宗贞元元年(785)正月初五,他由汝州转押到蔡州。十九日,作《移蔡帖》,是他传世的最后一件书法作品。八月二十四日,被害。次年(786)正月二十二日,朝廷才获悉颜真卿被害消息。四月,李希烈被部将毒死,淮西平。朝廷派专使到蔡州祭奠,其子栎阳县尉颜頵、秘书省正字颜硕迎丧,十一月初三,归葬万年县。

        颜真卿嫡系后裔迁居温州,并建有祠堂

  综上所述,颜真卿一生与温州无涉。现存他的文章中没有出现“温州”一词,“永嘉”也仅提到两次,一次为年号,再一次是说谢灵运当永嘉太守,这是追溯历史,不是讲自己同永嘉有什么瓜葛。

  颜真卿死后,藩镇割据愈演愈烈,中原生民涂炭。温州僻处东南,历史上基本没有经受大的战乱,生活在温州是一种幸福。颜真卿的嫡系后裔五代时迁居温州,生活在永嘉与乐清两地,这两个地方都建有颜氏祠堂。祠堂是祭拜祖宗和先贤的,中国人讲究血统,认祖归宗是很严肃的事。关于颜真卿后裔迁居温州,主要有以下记载:

  鲁公之裔孙裕,自五代时官温州,与其弟伦祥皆徙居永嘉、乐清,本朝世复(按,复是免除徭役的意思)其家,且时褒录。其子孙亦有登科者。(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十六《颜鲁公集》)

  仁宗皇祐四年(1052)十二月乙未,以台州司户参军颜似贤为婺州兰溪县尉。似贤,真卿裔孙也。(《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七三)

  绍兴五年(1135)十一月十九日。初,温州发遣颜真卿远孙颜邵、颜卓赍真卿所自书《告身》,赴行在投进。上曰:“人皆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太山,在处死为难耳。真卿在唐死节,可谓得所处矣。况今艰难之际,欲臣下尽节,其颜邵等可量与推恩,以为忠义之劝。”(《宋会要辑稿》崇儒六之二七)

  绍兴五年十有一月庚午朔。乙亥,进士颜邵特补右修职郎,卓右迪功郎,彦辉下州文学。初,上闻真卿之后有居温州者,命守臣推择以闻。得邵等三人,而彦辉则真卿十一世孙也。(《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九五) 

  《弘治温州府志》卷六“邑里”:大忠坊,旧名永宁坊,内永宁庙在焉。成化间知县建二颜庙,改今名。又卷十六《祠庙》:颜鲁公祠,在吹台乡慈湖,赐额“忠烈”。

  《万历温州府志》卷四“祠祀”:颜氏双忠祠,在东北隅。旧志慈湖、瞿溪诸乡皆有颜鲁公祠,岁久圯。成化间,邑令刘逊改东北隅永宁庙为公祠,合恒山公(颜杲卿)祀焉。裔孙颜涘复修。

  《道光乐清志》卷三:颜鲁公祠,在茗屿乡版塘。

  《光绪永嘉县志》卷四“建置二”:瞿溪亦有颜公祠,周天锡诗云:“鲁公祠堂构溪渚,画壁阴森洒秋雨。”


    南宋温州建“忠义堂”纪念颜真卿,并在其中刻他四十多个帖,成为历代唯一专刻颜真卿书法的丛帖——忠义堂丛帖

  如果仅有颜真卿后裔迁居温州,那今天这个讲座的意义不大。现在讲座之所以取名“温州与颜真卿”而不是“颜真卿与温州”,就是着眼于八九百年前温州出于对颜真卿品节风范和在书法史上成就的尊崇,做过贡献,值得我们认真讲一讲,甚至可以好好写点严肃性论文。这就是南宋初年,温州在给颜真卿建纪念堂的同时,在堂上摹刻他的字,后来几十年又做了增补,成为现在还存世的“忠义堂帖”,是宋代众多丛帖里专门刻颜真卿的一部成规模的法帖。遗憾的是,现存温州文献直到《光绪永嘉县志》卷二一“古迹一”才记载“忠义堂,在旧州治北。绍兴初,太守程迈为颜鲁公建。六年,太守李光绘公像置堂上,徙公亲书告牒石刻于两旁。”并交代出处是宋人郑刚中《忠义堂记》。估计《县志》编者仅看到这篇记,没有见过《忠义堂帖》或明清以来对该帖的有关论述,所以没有对这部丛帖的任何记载。我对温州文献和书法也算下过一些功夫,十年前已看到这部丛帖,但也仅在前不久才认真注意它,今天和大家共享。

《忠义堂帖》的完成前后可分4个阶段

  一、现在市中心谯楼北面的原温州公安局旧址,再向西北延伸,包括广场路小学、温州实验中学,是宋代温州的州衙所在。据郑刚中那篇记,可知忠义堂在“州治之北”,“规模闳伟”,是绍兴初年知州程迈所建,并刻有颜氏世代相传的《告身》。程迈是绍兴二年(1132)九月以“集英殿修撰充徽猷阁待制,知温州”,四年春因父逝世离任。

  二、绍兴六年,知州李光在堂上增刻颜真卿像,把《告身》移至像的两侧,并请李纲题像赞。李纲这篇像赞和请李光为他复制颜真卿像的信都保存在他的文集里。我们姑且把上述情况称之为《忠义堂帖》的雏形阶段。


  三、80年后,即嘉定八年(1215),知州留元刚增刻所收“碑迹”约30种,是《忠义堂帖》的主要镌刻者。留元刚字茂潜,泉州永春人。宰相留正孙。嘉定七年知温州,辑集《颜鲁公文集》15卷,并附录他为颜真卿编的年谱,在温州刊行。他在任时重修州学,竣工仪式时对诸生吏民做了次讲话。叶适写的《温州重修州学记》高度概括永嘉学派的源流演变和学术思想特点,是一篇很著名的文章。但叶适说他只是把留元刚的这次讲话用文字组织起来写下来,可见留元刚对永嘉学派是很有研究的。

  四、嘉定十年(1217),留元刚前脚走,后任知州武义人巩嵘(1151-1227),又续刻《御史》《南来》《草篆》《江外》等7帖,并和留元刚一样,都在里面留有跋语。至此,该丛帖终于告成。

  历经八百年沧桑,现在《忠义堂帖》拓本国内仅浙江博物馆存有一部8册,收帖43种。基本确定为明末清初孙承泽藏本。据说完整的应该是10册。其中第2册《送刘太冲序》帖后,有孙承泽跋:“《送刘太冲序》墨迹旧在中书赵士祯家,后归之关中南宗伯。”关中南宗伯指南师仲,渭南人,积官礼部尚书(宗伯)。赵士祯,应作赵士桢,乐清人。字常吉,号后湖。万历时任中书舍人、鸿胪寺主簿。工书法、骑射,喜谈兵。所著《神器谱》,是我国科技史、军事史上的名著。富书画收藏。他藏有颜真卿这件真迹,又为温州与颜真卿之间增添了一份缘分。我估计这有可能是他从居住于乐清的颜真卿后裔手中获得的。他颇富收藏,我近几年在大拍卖会上看到好几件经他收藏的元明书画大家作品。

  《忠义堂帖》里的作品,现有墨迹传世可作对照的还有《送刘太冲序》《湖州帖》《自书太子太师告身》。专家认为《送刘太冲序》是真品,《湖州帖》或许出于米芾临摹,《自书太子太师告身》及法帖里其他五份《告身》,则可能出于颜真卿儿子的传录,不是有意作伪,被后人误认为真迹。其他如《送辛子序》《刻清远道士诗》二种,则是后人仿书,不是真品。



 来自温州商报2019年12月25日 11版





书院地址
温州三垟湿地公园西南五福源内
联系人
郑老师
电话
0577-89855818  89881099
关注微信
Copyright © 2020 南怀瑾书院版权所有 浙ICP备2001467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304020010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