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绘画十二讲》之五——水墨为上

发布日期:2020-07-29

       近日,南师书院讲坛《中国绘画十二讲》第五讲“水墨为上——墨分五色,意笔生花”开讲

       至此,从白描、浅绛、丹青、没骨到水墨,中国画的魅力如一幅长卷,已尽展于我们的眼前。而在这一堂水墨画的课堂中,温州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袁纲平从写意画作入手,展现诗、书、画之间相通且相连的本质。在他的讲述中,千年的水墨画从渲染→点染→点写→大写→泼墨,走过了不寻常的探索历程。文人画数百年的兴衰历历在目,而那些古代士大夫们随着画作而不朽留存的意象、精神则让每个学员都感受到了高山仰止。

 

  “墨分五色,意笔生花”,从千年流传的水墨写意画中,中国画从技艺升华到了一种文脉与精神的传承。

  讲座最后,袁纲平先生展出了自己新近创作的画作初稿《雁荡文踪》作为案例,来概括水墨画的超妙境界以及技巧解析。


关于水墨画,你应该知道的知识点

“文人画”的兴起让“水墨”统治画坛数百年 

  明代董其昌,是文人画最早的倡导者。他在著作《画禅室随笔》中,对历代的山水画进行了分析。提出,中国山水画可以分为南北两宗,北宗是以唐代的宫廷画师李思训父子为代表,他认为,北宗的青绿山水乃至金碧山水,虽然画得很好,但不适宜文人抒情达意。那么文人该追求什么呢?于是他推出了另外一位唐代画家,也就是大诗人王维,以其为南宗的代表人物。王维一直以来都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唐代丹青达到鼎盛之时,他提出了“水墨最为上”的口号,宣告了文人画(士夫画)时代的真正来临。“文人作画”与“工匠作画”有什么区别呢,元代赵孟頫问画家钱选:“何为士夫画?”钱曰:“隶家画也。”即善书法的文人所画的画。董其昌展开解释说:“士人作画,当以草隶奇字之法为之,树如屈铁, 山如画沙,绝去甜俗蹊径,乃为士气。”书、画一体,这是文人画的第一个门槛。

 

  而文人画的第二个门槛则是“写意”,北宋时期,苏东坡在诗中说,“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其实已经把形似放到最基础的位置,而画中的“神”,也就是写意放到了更高的境界。董其昌的南北宗之分,其实也是一种对于写意的强调。因为当时的禅宗就是分南北两个宗派,北宗是以神秀代表的渐宗,讲究循序渐进,南宗是以慧能为代表的“顿宗”,讲究顿悟、强调精神力量。正因为他把画史套到禅宗里去阐述,所以他这本书才叫《画禅室随笔》。  

  没骨画把中国画的色彩发展到了极致,最终连线都不重要了。但随着文人画的兴起,写意受到了空前的重视,色彩最终又被文人画家淡化,被水墨所取代。从董其昌“鼓吹”文人画开始,一直到扬州八怪乃至于近现代,水墨画可以说统治了画坛数百年。


从“题画诗”中感受水墨魅力   

  在文人画的领域中,诗书画都是相通甚至可以说是一体的。所以学文人画,必先学会写诗,就算写不了至少也应该熟读诗书;长期练习书法,特别是小楷,它能让你体会用笔精微的地方,更利于题画落款。事实上,古代许多知名画家,就是在题画诗中,阐述自己的创作理念乃至于人格精神。

●四十九年贫贱身,何尝妄忆洛阳春。不然岂少胭脂在,富贵花将墨写神。 

  这是徐渭题在墨牡丹图上的题画诗,牡丹和梅花,其实都是我们国花的候选,一个富贵,一个高雅。但是在这里,徐渭是把它当做一个俗的意向。他说,“我四十九年来都是那么贫困地生活在社会的底层,从未妄想过荣华富贵。世人画牡丹多施胭脂,重彩浓色,而‘我’却偏以水墨写神。”这就是一种文人画的人格意趣的写照。把所有的色彩去掉,把所有的富贵气、脂粉气去掉,只展现自我精神的意境。这个神,不仅是牡丹的神,更是画家的神。其实也叫意,所以我们把这种画叫做写意画。我们中国许多不朽的艺术,都是写意的艺术,包括京剧,在舞台上,没水可以划舟、没梯可以上楼,一条马鞭可以表现千军万马,也是写意。

●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边鸾雀写生,赵昌画传神。何如此两幅,疏淡含精匀。谁言一点红,解寄无边春。

  这是苏东坡的题画诗,《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的其一,“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是什么意思呢?他并不是说形似不好,而是说形似是最基础的,就如同小学的功课,在儿童时期就要完成,把基础打好。清初画家石涛说:“无法之法,乃为至法。”这个无法之法必然是建立在基础之上、技法炉火纯青之后的。脱离了基础,那“无法之法”就是“无法无天了”。

  “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这句不仅阐述了诗画一体,更提出了评价诗画的两把最重要的尺子。一个是“功夫”,一个是“天然”。《兰亭序》为什么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第一是王羲之的功夫;第二是当时的现场云集四十二位当地名仕、他的知音,所以那天他兴致非常高,一气呵成。据说回去以后王羲之又写了不下百次,但就是达不到现场的效果。“清新”,就是指这种天时地利人和汇聚的天然。

 

 ●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 

  这是赵孟頫在《秀石疏林图》上的题诗,讲的是书画一体的理念。“石如飞白”——它这个画中,石头是用书法中飞白的笔法画的,所谓飞白,就是一种受匠人粉刷墙壁启发而创造出来的笔法。“木如籀”,籀就是书法中的大篆。“写竹还应八法通”,元代柯九思论画竹:“写干用篆法,枝用草书法,写叶用八分或鲁公(即颜真卿)撇笔法。”古人讲,多文善画,文和纹是相通的;善书者善画,书法和绘画也是相通的。


水墨画的技法

“笔笔墨墨,墨墨笔笔”

  在我读书的时候,当时的几位国画老师,他们都反复强调院长潘天寿先生说的中国画就是“笔笔墨墨,墨墨笔笔”,而水墨画无疑是笔和墨发挥得最为淋漓尽致的。

  笔和墨说法是从哪里来的呢?最早是五代时期的画家荆浩提出来的,他倡导“有笔有墨,水晕墨章”,并且说,“吴道子有笔而无墨,项容有墨而无笔。吾当采二子之所长,成一家之体。”吴道子被誉为“画圣”,他作画是先做白描,画完由徒弟去上色。后来很多人甚至觉得不上色更好看,线条那么美。我们有个成语叫做吴带当风,就是说吴道子的飘带画出来好像是被风吹动一样。“有笔”就能成为画圣,可见“笔”在“墨”前(笑)。

 

  当然墨也很重要,荆浩所说的项容,我们今天了解得不多。据说是善于画龙的,画中以墨为主,对于云的渲染非常精彩。我们今天看很多古代的水墨画,比如徐渭的墨牡丹,虽然经过几百年历史,但感觉还像刚画出来的一样,这就是善于用水用墨所发挥的特殊效果。


水墨画鉴赏



分清神品、妙品、能品以及……野狐禅

  从鉴赏的角度来说,我们中国绘画分成三个大的品级,也就是层次。最高是神品,其次是妙品,第三是能品。对于每个品级,我们再细分为上中下三等,实际上有九个品级。除此以外呢,大家还常常会听到“逸品”的评价。对于逸品,画史上也各种不同见解。我个人理解,逸品就是不拘常法,妙手偶得、难以复制的一种发挥。它并不是一个大的品级概念。比如说我们把大师创作的作品列为神品,那么大师不拘常法、超水平发挥的上品称为逸品,此为上品上;再比如某画家的水平达到了妙品,当他超水平发挥,突破规则,画出了“妙品上”的作品,此为中品上;能品亦然,是为下品上。

  但是现在很多人连能品的本事都还不具备,就要追求个性、突破规则、自由发挥,那就属于野狐禅。禅宗里把没有真正悟透禅境却自以为是者,称作“野狐禅”,书画里也一样,那种连基础都没打好就要追求突破规则的,也是野狐禅。






书院地址
温州三垟湿地公园西南五福源内
联系人
郑老师
电话
0577-89855818  89881099
关注微信
Copyright © 2020 南怀瑾书院版权所有 浙ICP备2001467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304020010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