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松学格律 快乐来作诗 ——张仲武先生说格律诗法门

发布日期:2020-09-13

  格律诗是古代汉语诗歌的一种。形式有一定规格,音韵有一定规律,倘有变化,也需遵循一定规则。中国古典格律诗中常见的形式有五言、七言的绝句和律诗,即所谓近体诗。词、曲是格律诗演变或创新的另一种体裁。这种古老和传统的诗体,结构严谨,字数、行数、平仄或轻重音、用韵都有一定的限制。

  8月8日上午,中国文化艺术表达系列讲座《格律诗法门》之一——“轻松学格律  快乐来作诗”在温州南怀瑾书院举行。50余名诗词爱好者参与了讲座。马一浮先生入室弟子王敬身先生的学生张仲武老师从简单明了的平仄韵律入手,各种实例对照平仄押韵娓娓道来,课间时而朗读,时而吟诵,层层深入讲述着传统的古典律诗。来自社会各界的诗词爱好者们听得津津有味,现场氛围既认真专注,又轻松自在。


格律诗入门篇
  中国被称为诗国,有它的历史出处。而以格律诗而言,隋唐以来也有一千四百余年的历史。它的称呼多样,有中华诗、传统诗、旧体诗、近体诗、古体诗、古典诗等,虽讲法多样,但对初学者来说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要符合诗的格律标准,所以也被称为格律诗。
  何谓格律诗,格则匣也,匣则诀也。律则韵也,韵则调也。所以格律诗是要诀加腔调。前贤诗家称为“江湖诀,开口腔”,这便是格律诗。
  其实以格来说,它只有两种格式,即平起和仄起两种。七绝、五绝、七律、五律都是如此,而七绝也有人称之为截句。因为七律可截为七绝。上半首亦可,下半首亦可,中间的四句亦可。这里仅以七绝来介绍两种格式。
平起:平平仄仄仄平平(可不押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仄起:仄仄平平仄仄平(可不押韵)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然而平仄对于初学格律诗的人来说,好像是横在诗歌面前的一道坎,无法逾越。其实很简单,稍微下一点功夫,即可化解。仔细思量,格律诗只须二声够了,平声和仄声,汉语的发音有四声。平、上、去、入,全世界的人都会。
  而我们要根据古人留给后人的这个格式填入自己的词汇,这便是自己写的诗。这个格式叫作匣,匣是公式,匣是可以任意套用的。
  打个比方,我们取用古人的炒米匣,怎样结我们的糖粒,按炒米匣,用四条木格,四周衔接起来,可拆可搭。下面另加一片底板,后把糯米干炒好。与饴糖和匀,放在匣中,结成炒米糖。也可以用花生仁炒熟,结成花生糖。也可用芝麻来结成芝麻糖。也可用糯米、花生仁、芝麻混合结成。这些都是放在这个匣子里结成,匣子里结出来的糖粒因材料不同,所以名称也不同。这就是说“格”是古人的,而内容是自己的。也正如清人谢道尹说的“字乃古人字,意乃是我意”,写出来的东西异于古人。这个就是我们所讲的格,用时尚的说法就是作诗的游戏规则。解决了平仄问题,剩下的就是声韵了。

  用韵,最简单不过了。因为你可以去书店买一本《诗韵》,放在旁边对照,想用什么韵就可以查用什么韵。就七绝而言,二个或三个字就够了,七律也不过四个或五个字就够了,而且第一句的押韵也可以借用近韵,所以用韵我认为不会有存在的困难。


  古人作诗用韵多依方言、口语,声音相近者协韵,初无所谓诗。直到南朝梁时的沈约始作“四声韵谱”将汉字分为“平上去入”四声定为声韵律。我们可以想象沈约编此书时,一定多方采取古人诗中所常用的同声韵脚,和南北方言的声韵相近者,诸字汇编成册。后参考用佛经梵典诵读声调,其精密如此,决不是个人臆造杜撰而成的,故能为万世所宗。到了隋朝,根据沈约的韵谱,又有“切韵”一书辑出。至唐朝略增损,改名为“唐韵”,唐韵又分“官韵”和“民韵”之说,唐韵中的“官韵”,限制较严,但只用于科场,而民间中的“民韵”通叶较宽,便于吟咏,其中平声三十韵,上平声十五韵,下平声十五韵,其余三声数目不详,大概唐人除应制诗用官韵外,其他三种多用“民韵”。至宋朝又增广唐韵,订为“礼部韵略”,但也仅用于科场,而民间还是沿用“民韵”。其后,平水人刘渊文称之为“平水韵”,即参照了唐人的“民韵”,并删除淘汰唐宋“官韵”部目编辑而成。声音类似者并其部目,合为一韵。原为二百零六韵,至此一变几乎去掉半数,仅一百零七韵。至元朝有名阴时夫者,又将“平水韵”稍加整理,名为“韵府群玉”,此书只删去上声中的一韵,则为一百零六韵,后人称之为“阴时平水韵”,即迄今七百余年来所沿用的韵书。至明太祖,也曾订韵书,名曰 “洪武正韵”,终因积习难返,民间未能普遍采用。现在又有新编的韵书,不知何人所订,恐一时难以普及使用。


  所以作诗之道不在格律,而在于立意、造句、修辞,其中尤以修辞为重、为难,最见功夫。所以讲读书破万卷,下笔始有神。
  诗的体型很小,一首诗小者仅二十字,多者数百字,最长亦不过千余字。而内容范围很广。宇宙之大,毫发之细,无所不包。但这个广大法门,却允许人人自由出入。但随便作作,或闭门造车,师心自用,那他就永远不能进步。前人所谓“操千曲而后晓声”道理是一样的。宋人欧阳修提出学诗文必须多读、多写、多商量。若欲成一诗人,跻于作者之列,则必须下一番苦功夫。先要读万卷书,二要走万里路,三要有名师指点,四有益友磋商。不怕困难,见题就作,作好就拿出来,请人批改,与好朋友商量,日积月累自有成就。
  在下仅介绍作诗的几个方法。使初学者能知道方法的重要性。以后不论遇到任何题目,认为可以发挥的,都能应用一下诸法,至杰出之士,当不囿于一法,亦不以时代所限。能多读历代名家之作,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融会贯通。正是古人说的,蚕儿吃桑叶而吐丝的道理。



温州商报9月2日11版


书院地址
温州三垟湿地公园西南五福源内
联系人
郑老师
电话
0577-89855818  89881099
关注微信
Copyright © 2020 南怀瑾书院版权所有 浙ICP备2001467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304020010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