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半个世纪的企盼——写在金温铁路开工前夕

发布日期:2020-10-22

八十年前,孙中山先生振臂挥处,牵动了一个关于铁路的梦想。

八十年后,中国第一条合资铁路将在东南沿海这块土地上铺下第一根枕木。

八十年,浙西南几百万人沉淀了大半个世纪的梦想,终于成为现实;共和国的版图上,一条新动脉将抹去不应有的一片空白。

一九九二年十二月十八日,金温铁路将在金、温、丽三地同时正式动工。

回首往昔萧瑟处,也有风雨也有晴。

 

昨天的梦,破碎了

梦,做的时间已经太长了。

一九八八年夏天的一个傍晚,如血残阳映照着光秃秃的山关。石灰炉村七十六岁的老人楼小弟,凝神望着不远处的一片田地,他知道,那里曾是铁路路基。三十年前他就是为这条铁路特意从江西赶回家乡的。

“那时还正年富力强,听说家乡要修铁路了,我就赶回来参加建设。这一辈子能在自己家门口就看到火车,一想起这个,我梦里都会笑醒。可没想到,才半年就停下来了。前两年又说要修,我这心里可又活泛了,哪晓得说着说着又没音讯了。这条路怎么修得这么难?就是每年修七八公里也该修成了呀!”老人心里想不通。他重重地叹口气:这辈子怕是看不到家门口跑火车了!

三十年不过是弹指一挥间,可人的一生能经得起几个三十年希望与失望的交替?

“温州在浙江省之南、瓯江之口,此港比之宁波,其腹地较广,周围地区皆为生产甚富者,假使铁路发展,必有相当的地方贸易无疑。”一代先驱孙中山早在他的《建国方略》中就有如此描述。“世界各国无论何处,铁路常为国家兴盛之先驱,民众幸福之源泉也。若无铁路,运转无术,而工商皆废,复何实业可图?”这是一代大家的眼光。于是先生笔下描绘了一条温州通辰川线、一条福州镇江线“接轨”温州,通向世界东方大港的锦绣未来。

由此,一个绵长的梦开始萌芽了……

一九一五年,浙江省长公署向北洋军阀政府报告,修建宁波至温州的甬嘉铁路,并做了选线踏勘和工程估算。

日伪占领期,为掠夺武义砩矿,曾修建金华至武义段约四十公里的轻便军用铁路,当时开矿工人达数千之众,规模可观。日本投降前,拆毁了这段铁路。

一九四七年,浙江省府希望利用美援修建金温铁路,再次做了选线踏勘和工程估算。

依然蒙着历史的风尘,依然拖着沉重的步伐,时针指向了公元一九五八年——那是个值得铭记的年代。金温铁路被列入第二个五年计划。七月十三日、十五日、十六日,《解放日报》《浙江日报》《温州日报》相继刊载,为适应工农业大跃进形势的需要,一条纵穿浙江省南部的重要铁路干线,全长三百八十四公里的金温铁路(金华一温州一矾山)现已开始测量定线工作。

同年十一月,铁路线上的飞云江大桥桥基开始钻探;十二月,金华至桂溪(黄碧街)段动工,由铁道兵负责施工。铁路沿线一带百姓奔走相告,无不欢欣,近三万民众加入到建设者的行列。当时的金华、永康、缙云三县商业部门为使民工和部队官兵吃得好一些,想尽各种办法。还未开工的邻县(市),也纷纷无偿支援。他们响亮地提出:“铁路筑到哪里,副食品供应就到哪里!”

不幸的是,那是个多难时节。就在人们立下凌云壮志、准备超英赶美的时候,金温铁路却因国家经济困难、缩短基建战线而于一九五九年四月被迫下马。大队人马撤走了,丢下七十八公里长的路基、3座已开工的大桥、七座已开工的涵渠,一度红旗招展的工地寂静下来。凡可种植的路基,陆陆续续都已化路为田,只有依稀可辨的痕迹昭示着这里曾有的喧闹和憧憬。

一九七三年、一九八三年、一九八四年……此后又有无数的研究、报告、勘察,可每次的风风火火之后,伴随的必是一阵令人窒息的沉默。

金温铁路,好梦难圆。

历史走到今天,早已验证了孙中山先生指出的“国家之贫富,可以铁路多寡而定;地方之苦乐,亦以铁路之远近计之。”想当年,杭甬线未建前,宁波和温州两地区比翼齐飞,工农业总产值平均递增率、上缴利润等都比较接近。可一旦杭甬线通车及镇海港扩建后,宁波便毫不留情地把温州远远甩在了后面。温州,远离铁路五百里的温州,大半个世纪里承受了多少辛酸和痛苦!

在采访时,我们曾碰到一位来温勘测的温籍专家。“母亲九十多岁了,很多年没能回家看看了,就是因为交通不便,她听说我这次是为修铁路而来的,老人问我,她还能不能等到坐火车回家的那天。”

因为交通不便而望家兴叹的,又何止白发苍苍的老人?一位已分配在杭工作的大学生说,不是不想回家,只是读书时一年四趟的颠簸,实在已经受够了。

金温公路,这条连接浙赣线去杭州等地的运输大动脉,至今已有六十年的路龄,它就像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不堪重荷,吁吁喘着粗气。

温州历来自嘲曰:“死(水)路一条”。作为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的温州,该运进来的难以运进,该运出去的也难以运出。长期来只能依靠公路和水路,运能小,时间长,中转环节多不说,而且运输费用高,增加了生产成本,削弱了产品市场竞争力。落后的交通状况成为温州的致命伤,有的外商兴冲冲而来,转一圈,摇摇头,又走了。

“温州是港口城市,应该先建码头。”这曾是不少不赞成金温铁路尽快上马的理由之一。于是码头一个个建起来了,良好的深水港被做了周密安排。可这时人们忽然回过头来:没有铁路,谈何港口的发展!港口吞吐的货物根本无法向广大腹地集散。温州港仍是死港一个!

铁路,人们重新调转目光:“要使温州尽快发展起来,最根本的还是铁路。”几十年仿佛几个世纪般漫长,又仿佛转瞬即逝,饱受没有铁路之苦的温州百姓在心里苦苦期盼;金温铁路,何时才能美梦成真?

 

今天的梦:正在圆

一九八四年,温州被列为全国十四个沿海对外开放城市之一,浙江和江西部分全国人大代表向全国人大提出了兴建金温铁路的议案。

邓小平指出:金温铁路要列入议事日程。

李鹏批示铁道部:请研究,能否办成地方铁路。

金温铁路高潮再起。

一九八五年,省里抽调各个部门三十多名干部成立了金温铁路开发公司。金华、丽水、温州三个地区铁路指挥部也相继挂牌。新闻界更是摇旗呐喊,大造声势,一度被冷冻的金温铁路再次成为人们密切关注的话题:

——金温铁路全线开始初步勘测,八百名工程技术人员陆续进入现场;

——金温铁路全线除青田至龙湾段以外的测量已结束;

——金温铁路金华到缙云段已投入紧张的定测工作之中;

——温州金融机构为协调通融资金,更好地支持重点建设,联合组成金温铁路“银团”;

——温金铁路初步设计通过鉴定。

经过多方协商,地方中央合资建设的形成被考虑采纳。温籍在京知名人士也纷纷发动起来,献计献策,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

消息迅速从中南海一层层传出来:国家计委各个部门已签字;万里、姚依林、田纪云等领导也分别签了字。当时的李鹏副总理在出访前一天晚上,也赶着在项目建议书上签了字。

可是,由于种种原因,最后却没有批。

这时是一九八五年底。

金华、丽水段的铁路指挥部在悄无声息中撤走了,只保留了一个人和一个印。只有温州,十个人死死守着这个摊子,可他们也不曾料到,这一守便是八年!

“钱没少花,路没少跑,文章没少写,却没有实际进展,工作老是打外围。”金温铁路温州段指挥部里,众人再回首,几多辛酸几多苦涩。第一任总指挥等了这么多年,没有等铁路开工就离休了;吴南,这位中年知识分子,因为金温铁路要上马,才调回来,他顶着酷暑炎热,配合铁道部第四设计院进行勘测,任务完成了,人却瘦得不成样子。

“一晃三十年过去了,铁路还没动。你再等五年十年也不一定能解决问题。”曾参与一九五八年对金温线勘测的原铁道部副部长李轩,一九八八年春天再次来温州时感慨万千。他指出:“能否运用商民合办,组建股份公司集资兴办?”设想固然大胆,却因当时没有合适的气候和土壤而无法发芽生根。

山重水复疑无路。

一九八八年四月,温州市人代会期间召开记者招待会。坐在前排的老市长即将卸任了,他说:“我这一届其他目标都实现了,遗憾的就是一件事:未能使金温铁路上马。我如今虽然已经从政府工作岗位上退下来了,但我仍要继续为金温铁路的建设贡献力量。”老市长动了真情。

台下掌声雷动。

“我们要求省府再次报告国务院,要求批复设计任务书,并努力去争取,以实际行动回答浙西南的广大群众。”一九八九年四月八日,省七届人大二次会议上,这位市领导和一百位代表联名,再次向省人大递交了《尽快建设金温铁路的提案》。

温州的代表也在省人代会上发言,洋洋洒洒数千言,有理有据,慷慨陈词,发言结束时疾呼:为了改变浙江 “半壁江山”贫穷落后的面貌,金温铁路已到了非上马不可的时候了。我们温州代表说:“不造金温铁路,死不瞑目!”

发言一连被掌声打断了五次。

不论外界如何风云变幻,勘测工作却始终在进行。铁道部第四设计院第五测量队的九十多名队员又开进了温州,进行金温铁路温州段的勘测工作。

正是七月流火的季节,温州地区气温高达三十八摄氏度。五队的同志们穿着可以拧出汗的上衣,对后点,找前点,用激光测距仪拨角,用微型计算器计算。“请大家喝口水,喝杯茶”。突然两位陌生的老人提着水壶,拿着茶杯登上了山顶。一位银须飘洒的老人边倒茶边说:“大热天,你们是为我们修铁路才来的呀!”

踏遍了祖国山山水水的测量队员们都说,像温州人民这样盛情的真是少见:队伍开进温州,驻地四周像当年解放军进城一样,贴满了欢迎的标语;进入场地第一天,老百姓在工地放鞭炮迎接。

没有亲身体验的人不会理解这种长久等待的焦渴,整整几代人望眼欲穿。

李子元,这个普普通通的知识分子,中国外贸运输公司温州办事处的经济师,一千四百多个不眠之夜,他把自己关在胜利路一百四十七号三楼那间不到4平方米、人都站立不直的斗室里,以床当桌,查阅资料,运算数据,验证方案,硬是写出了十几万字,题为《调动国内外一切爱国力量,国民联合,开发东南,振兴浙江,兴建金温铁路,为四千万炎黄子孙造福的方略》。

一九八八年,热浪滚滚的七月,他从金华出发,沿着去年勘测的路线,开始了他的徒步实地考察。翻越了仙霞、括苍、雁荡山脉,涉过了东阳江、武义江、永康江、瓯江。他曾昏倒在山坡上,他也曾失足掉下山涧,被急流冲走了四十米,可他始终没有停下脚步。

同年九月十日,他又作惊人之举,毅然孤身骑自行车上京送“方略”,他把生命中最浓重的色彩绘在崇山峻岭之间。“我心里清楚地知道,这是国家建设的大事,凭我个人根本解决不了问题,但我骑车进京上书的不寻常举动,多少会对金温铁路的上马起一点促进作用。”

他骑自行车历时二十一天,跋涉五千里,途经六省五十二县、市,终于将他十多万字的《方略》连同浙西南百姓的心声一起带到了北京。

金水桥畔,李子元仰望朝晖下的天安门城楼。良久,两行热泪滚滚而落……

温籍学者南怀瑾先生的出现,终于给金温铁路带来了转机。

南先生当年七十六岁,原籍乐清。他幼年接受私塾教育,十七岁毕业于乐清中学,习过武术,当过编辑,并曾入伍垦边,跑遍康藏高原,任职于“中央军校”,研究过社会福利学,后又立志学佛,多次闭关清修,开坛传授弟子。他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

他是一位大学者,“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经纶三大教,出入百家言”,是融和了儒、释、道三家的“一代宗师”。撰写出版了《论语别裁》《孟子旁通》等三十多部著作。一九八五年移居美国,创办了东西学院。他在台北曾有许多头衔:“大居士”“宗教家”“哲学家”“国学大师”和“禅宗大师”,等等,还一度名列“台湾十大最有影响的人物”。

他又是一位实业家,曾创办美国南岭国际(亚洲)有限投资公司,现在香港办有联盈兴业有限公司,还和他的学生一道在内地投资兴办钢铁、生化、化工、贸易等多家合资企业。

南老先生首次与温州人士接触,是在一九八八年一月。他当时就坦诚相告:“如果我有钱向国内投资,第一先建电力公司,其次钢铁公司,或者铁路、空运等交通事业。再其次,便是发展医药。”

也许是从这时候起,也许还更早一些,金温铁路的梦,便在南先生的脑海中萦绕。他所遗憾的,只是自己公司财力有限,“非拥有巨资者”,难以承担对铁路的巨额投资。

一九八八年,南老先生离开华盛顿到香港,并与乐清的家人亲友们取得了联系。温州市府领导和有关部门先后率团到香港访问,多次拜访并恳请南老“能起而倡导兴建金温铁路”。市领导的恳切陈辞,故乡人的殷殷期望,都使南老深受感动,用他自己的话讲就是:“耸然动容”,“内心至为激动”。然而兴建铁路毕竟不是一般的项目投资,需要十亿人民币之巨,需要有一个周密的考虑和认真的评估,故起初南老没有遽然答应。

“起而倡导”,的确是一条路。作为一个大学者,他的学生很多,人说有弟子三千,其中不乏在实业界有相当成就的富商巨贾;况且南老的学生,对南老特别尊敬,只要南老能“起而倡导”,兴建金温铁路的巨额投资就会有办法解决。

一九八九年三月十五日,南老先生在香港自己的寓所,完成了《对金温铁路的浅见》一文。

他提出修建金温铁路应有的战略眼光:孙中山先生对地方性铁路的构想,曾记得有将福州、温州、杭州联线的企划,这确有其高明的远见。金温铁路兴建的运作,如果衔接福州与温州联线,甚至南面由闽南地区打通广州,便可使华南半壁山河一齐活跃腾飞起来,然后再扩展到华中、华北,有志者当如此着眼,才有意义。

他还提出兴建金温铁路的“假设的理想”:与温州市互相合作,单独设立一个铁路公司,拥有独立经营的自主权。当铁路公司开工作业时,鼓励沿铁路线的人购买股票,逐渐推广,使这个铁路公司成为地方性人民拥有的公司。

他一再申明:我对家乡地方兴建全民渴望已久的铁路,并非只是兴建,实在是愿望之一。

他真心企望:金温铁路的兴建,能在最近期中吉祥如愿地完成。

这个“浅见”,其实是个“宣言”。

不过三天,三月十八日,南老就把自己的“浅见”函告当时的温州市领导,并希望温州方面能预先作好估评的设计书,以备及时利用。

四月十八日,南老又致函温州市领导,正式提出了合资兴建金温铁路的意向:本公司提议与温州市府合资合作,成立金温铁路股份有限公司,以期及早促成其事。

南老以他强烈的爱国爱乡之心,排除了一个又一个困扰,顶住了一个又一个压力,动员和带领弟子们投资于金温铁路。正如他在《为金温铁道公司献言》一文中引用的两句古诗所形容的那样:“云里烟村雾里山,看之容易作之难”,“洛阳三月花如锦,多少工夫织得成!”

经过三年的努力,南先生的梦终于圆了。一九九二年一月二十六日,南老先生的香港联盈兴业有限公司和浙江省地方铁路公司在香港正式签订了双方组建金温铁道开发公司,合资建设和经营金温铁路的合同。合同规定:金温铁路总投资一点七二亿美元(折合人民币9.46亿元),其中注册资金五千七百三十三万美元,浙江省地方铁道公司出资一千一百四十七万美元,占百分之二十。香港联盈兴业股份有限公司出资四千五百八十六万美元,占百分之八十。其余资金由金温铁道开发有限公司向境外贷款,合资年限为七十年。建设工期四年。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均由南怀瑾先生担任。

按照通行惯例和合同规定,公司登记三月后打入注册资金的百分之三十和百分之十五。双方合资的金温铁道有限公司是从十一月十二日登记的,照理可在明年二月十二日后再打入资金。可南老在公司注册之前一个月又零六天,即十月六日,就打入了一千万美元,比合同所规定的整整提前了四个多月。提前四个月是个什么概念?一桩赔本大买卖。仅内地与香港的利息差价,就要损失五六十万元人民币,更不用说资金本身滚动的损失了。这在合资的过程中是绝无仅有的,没有一个地方是如此做的。

有人曾问南老的代表,他为什么要那么早打入资金?得到的回答是:南老希望大家能相信他,能积极配合他,使铁路早一点动工。

十一月二十九日,南怀瑾又给浙江省领导致函说:“我另所关心者,看来是无事生非的事,那就是希望金温铁路沿线经过的平川地段,一边筑路,一边植树造林。苟能如此,虽稍加预算,实亦造福后代的要着。”

这封信函,是他在凌晨四点钟写的。

这就是南怀瑾先生——金温铁路的推动者,金温铁路的催生者。

而南老先生说:“浙江省和温州市党政领导,为兴建金温铁路,多年来尽心尽力,志行如一,他们才是这条铁路的真正催生者。”

金温铁路能有今天,离不开中央、省里的大力支持。温州市几任领导为了金温铁路早日上马,都做了大量的工作,人民不会忘记他们。金温铁路是广大干部群众积极争取的结果。

请人们记住这份时间表吧:

一九八八年十月二日,双方在香港签署第一个意向书。

一九八九年下半年,双方代表在杭州签署协议书。

一九九〇年上半年,双方共同提出项目建议书,并作了深入的可行性研究。

一九九一年一月十五日,双方代表在香港审签合资兴建金温铁路的可行性报告。

六月,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完成并提出该项目可行性咨询报告。

九月,国家计委正式批文,同意合资建设金温铁路,确认“该项目是可行的,社会效益也是比较好的。”

一九九二年一月二十六日,双方代表在香港正式签订合资兴建金温铁路的合同。

六月二十七日,国家计委发文,同意金温铁路开发有限公司从事金温铁路建设,并经营全线的客货运输任务。

九月二十八日,国家经贸部最后批准合同。十一月十二日,金温铁道开发有限公司在温州注册登记。

十一月十八日,金温铁路开发有限公司在温州宣告成立。

来之不易的金温铁路即将走出图纸。

温州段开工点——鹿城区双屿镇洞桥山隧道已经进行“三通一平”,施工队伍开进现场。

丽水段开工点——缙云隧道也已开始“三通一平”,几百人在工地上奋斗着。

金华段开工点——队伍也已开进现场。

万事俱备,只待早春第一声!

 

明天的梦:更美好

金温铁路北起浙赣线的新东孝车站,途经武义、永康、缙云、丽水、青田等县(市)抵达温州龙湾港,全长二百五十一点五公里,吸引周围二十八个县(市)。如果把铁路比作人的血脉,那么金温铁路就是浙西南大地的一条大动脉,温州大地的一条大动脉。

据金温铁路温州段指挥部工程处的同志介绍,金温铁路工程的难度也许仅次于成昆线,沿线需架九十四座大中桥梁,六十三座隧道,桥隧占总长度的百分之十一。尤其是丽水一段,山多,洞多,难度大,工程量也大。考虑金温铁路客货作业的需要,全线共设二十八个车站,通车后两年之内(初期)开设十六个,温州段内有四个,即石坦山东面的龙湾站、瓯海区江南站、牛山脚以北的货运站及位于梧埏的客运站。梧埏客运站将是全线规模最大的两个客运站。

按照规划,整个工程要在四年内完工。为了加速施工进度,采取两头同时动工向中间推进的办法,建设一段通车一段。温州行路难的问题,将从此有根本的改变。温州的综合运输能力将大大提高。

铁路,将给温州的发展插上翅膀。四年后,曾经有过的尴尬和窘迫,都将在火车轮下辗为飞灰。温州的对外开放,温州的经济建设,再也不会因交通之限而受影响了。温州的两个国家级风景区,再也不会因交通之限再“藏在深闺人不识”了。温州也终于有机会和其他兄弟城市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再比高低。

铁路,将给温州的发展开阔“躯体”。一个原本远离全国铁路网的地方,可以西起阳平关,经汉中、安康、襄樊、武汉、九江、景德镇、衢州、金华而直达温州的这条东西大动脉,有人称之为“第二条陇海线”。

温州港,有望成为西太平洋的大港。温州建港条件得天独厚,不仅港线特别长,且有良好的深水港湾,早已作了周密安排,从市区到瓯江口到乐清湾,摆下了温州老港区、杨府山港区、龙湾港区、七里黄华港区、大麦屿港区,共有五个港区四十四个泊位,有万吨级的、有五万吨级、十万吨级的,甚至可建二三十万吨级的,年总吞吐能力可达三千万吨级以上。若洞头能和市区连接,又不知可建多少个泊位,港口的吞吐能力成倍提高,可向上亿吨逼近。铁路上来了,近至金华、衢州、丽水、宁德,远至江西、湖南、安徽,大批的进出口货物将在温州港吞吐,若再加上转口贸易,几十年之后,温州可能成为另一个香港或新加坡。

温州城,有望成为中国东南沿海石油化工城。东海油田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石油,被国际石油界称为“世界上又一个波斯湾”,国家已经正式向国外招标开发。油田南块的几大含油构造,均离温州最近,不过一百一十公里左右。石油要运出,天然气要运出,只要温州有了铁路,东海油田的后方基地就有可能放在温州,炼油企业也有可能建在温州。

有了金温铁路,就会有福温铁路。

“只要金温铁路落实,我们马上兴建福温铁路。”福建已几次派专人来温,表达了这种迫切愿望。福建有百分之七十物资进出于华东各地,但苦于只有一条铁路,兴建第二条通道的愿望十分强烈。规划中的福温线,自温州往南经瑞安、苍南,越分水关进入福建的福鼎、宁德,接轨于福州的马尾,全长三百三十三公里。吴越之地从此将与闽山闽水一脉相连。

这不是一句空话。福建地方铁路公司已于本月初与香港联盈兴业股份有限公司签订了福温铁路的意向书。

有了金温铁路,又将有甬温铁路。

金温、福温、甬温,三线汇集,温州将成为东南沿海 的一个交通枢纽。作为偏僻之地的历史,温州将从此宣告结束。展现在世人面前的,展现在21世纪的,是一个交通发达的新温州。不用说两千年前古人在温州建城的时候,即使在几十年前,甚至十多年前,人们大约也想不到

温州将会有这么一天。

走过去,前面是一方湛蓝的天……

 

(原载1997年12月12日《温州日报》周末增刊,作者公木,原名胡方松,20世纪50年代生,曾任全国晚报学术委员会委员、温州市委副秘书长、《温州晚报》总编辑,编著出版有《怀师怀师》《温州模式的百万大军》《温州评判》《温州民间借贷风暴》等著作。金丹霞1970年生,浙江苍南人,系温州职业学院教授,曾任《温州日报》编委、副刊部主任,出版有《温州望族》《温州老城印象》《温州百年文化星座》等著作。沈迦1969年生,浙江温州人,系旅居加拿大文化学者,曾任《温州日报》编辑、记者,出版有《寻找·苏慧廉》《一条开往中国的船:赴华传教士的家国回忆》《普通人:甲乙堂收藏札记》《伍叔傥集》《夏承焘致谢玉岑手札笺释》等著作》

书院地址
温州三垟湿地公园西南五福源内
联系人
郑老师
电话
0577-89855818  89881099
关注微信
Copyright © 2020 南怀瑾书院版权所有 浙ICP备2001467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304020010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