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青少年时期在家乡,为了求学,先后跟从过多位老师。现据有限史料与知情人回忆,列举如下:
据乐清学者、浙江省文史馆员张炳勋回忆,南怀瑾小时就读翁垟地团叶的文林小学,学名南超,其老师为叶际宣。当年南怀瑾最后一次回乡,专门拜访过他叙旧。
叶际宣(1912—2001),今乐清柳市镇金丝河村人,毕业于国立暨南大学文学系,曾任民国政府乐清县营业税局局长、县党部书记长,1949年后为浙江省文史馆馆员、乐清县政协委员、人大代表,温州市民革代表大会代表,任教温州第五中学,一生关心教育与地方文化,曾保护清代乐清里隆的七贤治水碑,将其列入文物。
乐清市翁垟第四小学校名为南怀瑾题写,今存有南怀瑾2007年题词:“我在十三岁曾奉林师缺如先生命,即于此校代课半年,实为不更事之童首,今应此校书记校长朱献丰嘱书校名,蓦回首,亦一奇。”那么1930年他还在此校代课教书,未知是否即文林小学。
据张炳勋记述,南怀瑾11岁(1928年)时,在乐清著名学者高谊(高性朴、张冲岳父)的帮助下,插班就读乐清县立第一小学(作者按:该校1909年创办,原名乐清县立高等小学堂,今乐清市实验小学,南怀瑾于1931年肄业),其师不详。当时校长为张郑协(又名张协性),毕业于浙江省立第十师范学校(今温州中学)。
南怀瑾住于其父老友林占魁租赁的房屋,即今乐成街道后双箭巷与中元巷交界处原周志衡宅的西厢房。周志衡系清秀才周冕次子,民国乐清县商会会长周起渭之兄,在县城东横街开有中医“种德堂”。
据浙江日报前驻沪首席记者蒋章元介绍,南怀瑾少年时还跟从其祖父蒋焕槐学中医药、学拳。
蒋焕槐(1895—1960),字希文,号植三,乐清黄华人,旧温属师范学校毕业,1924年因突发肺结核吐血,由其父、清国学生蒋敦琴治愈,而后不当老师,改行行医,1927年在乐清长岐乡沪屿村狮子岭下创办永人堂中医药堂,在乐清县西乡有一定的社会影响。
在正式学堂读书与医术拳术等杂学之外,南怀瑾还在多处私塾短期求学,其师多位。
1、郑空性
郑空性(1903—1994),原名嘉胜,又名郑正、郑建南,以字行,乐清黄华堡村人。1919年入读浙江省立十中(今温州中学),与张冲为同班好友。
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参加五卅运动。1926年1月,由周恩来授意,在广东省立四中(金山中学)以教书为掩护,负责潮汕地区的青运工作。1927年起,担任中共潮汕地委宣传部长、地委书记。“四一二政变”后,突围脱险,因患严重伤寒,回家疗养。1928年任教于上海艺术大学。1929年下半年因病回乡休养,1933年起在家乡任教于柳市小学、乐成中学、永嘉县中、济时中学、温州建华中学等,有时行医。他曾与黄药眠合译《史的唯物论》,1929年江南书店出版,曾被推举为乐清县外文学会名誉会长。
1931年上海爆发著名的“牛兰事件”。牛兰,本名雅各布·马特耶维奇·鲁德尼克,乌克兰人,共产国际远东局主任,驻上海联络人。1931年6月,牛兰和夫人汪得利曾、儿子一起被捕,被国民党当局关押在南京老虎桥第一模范监狱,经媒体报道,轰动国内外。共产国际动员宋庆龄、蔡元培、鲁迅、爱因斯坦、杜威、罗曼·罗兰、高尔基、史沫特莱等国际知名人士发起营救,成立“国际营救牛兰委员会”。苏共得知时任国民党中央组织部调查科总干事的张冲主管此案,为了营救牛兰,通过中共中央,嘱托张冲的同学郑空性营救,郑空性于是赴南京刺探情报,为双方牵线联络。
据郑空性外甥孙叶旭艳转述郑空性生前回忆,南怀瑾当时写信给郑空性,谈及处境困难。郑空性提醒,他的同乡张冲身为国民党高官,可以施以援手,于是郑空性致信张冲,为南怀瑾介绍,使其得以结识张冲。
2.叶震东
叶震东(1884—1951),字公恕,乐清翁垟地团人,儒医,曾任乐清县参议会议员、长林小学教师、柳市图书馆馆长、乐清中医公会常务委员,参与编修《南宅南氏宗谱》,著有《板桥吟草》,为民国乐清翁垟“竹林七逸”诗社成员,其中医著述有《论哕与呃逆之分》刊登于《国医砥柱月刊》。朱味温为其父撰挽联,曾评价叶震东“善筑居,灿烂文章扬子宅”。
南怀瑾当在小学肄业后,1931年至1935年期间,跟从他读私塾。叶震东与南仰周属于世交,1949年参与纂修南仰周主持的南氏宗谱,执笔撰写《南仰周先生传》与《怀瑾君传》,大加赞誉,在《怀瑾君传》里落款谦称自己为“小兄”。
3.张冕之之父
去年九月间,回温州家乡探亲时,会见了许多亲朋好友,青少年时代的同学和叫不出名字的后辈。在聚谈中,听到了人们都以激动的口吻赞扬了南怀瑾先生。金华到温州的铁路,是家乡父老数十年梦寐以求的夙愿,在南先生的关怀下,终将指日可待了。南怀瑾先生于我也并不生疏,而有一件关于他年青时的小事,我至今难以忘怀。
我父亲一生教书糊口,年青时是大门海岛上的一个私塾老师。学生众多,南怀瑾先生就是学生中的一位佼佼者。解放前夕,因反动政府的伪币“金圆券”贬值,教师的生活困苦不堪。为了谋生,我父亲曾伙同亲友,收购海蜇,用大帆船运往台湾,换取台湾的白糖。从海岛到台湾基隆,顺风天候只一天一夜的海路。生意做成后,准备开船回乡时,突然蒋介石下令封锁基隆港。在这意料不到的情况下,大家束手无策。
据说,这一突发的情景,曾使在码头上和船上那么多的人,都为之震动。因为,像南先生这样地位的人,见老师施以如此下跪的大礼,确是鲜有所见的。我父亲见状,感动极了,急忙走上码头,将南先生扶起来,并请进船里。当父亲把情况说明之后,南先生以对老师极端尊重和中肯的态度,表示了自己的关注。真乃回天有术,经南先生的一番不寻常的努力,居然在蒋介石的眼皮底下,把船放行了,使我父亲有幸安然返回家乡。
当时,南先生年过“而立”,已设座讲学、著书立说,在台湾学术界崭露锋芒。这样一位有声望、有身份的人,能在码头人群中,以如此大礼下跪拜见自己幼年时的老师,无疑是执礼至谨地遵循了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的表现。
据此,其父亦为南怀瑾私塾老师,唯经多方打听查找,未详其名其人,资料缺失。
南怀瑾温州老师中,影响他最大的是朱味温。朱味温(1874—1933):榜名朱鹏,谱名永耀,字嘉煊,号味温、味渊、复戡、诗馋,乐清黄华岐头人,清廪膳生,历任《浙事新闻报》主笔、乐清劝学所所长、乐清县教育会会长、国民革命军第十九师秘书主任等,存诗四百多首,被结集为《复翁吟草》,诗作曾入选《民国旧体诗史稿》《民国六百家诗钞》《近四百年五百家诗选》《二十世纪名家诗词钞》等。
朱南两人的师生缘起因于1932年夏。当时15岁的南怀瑾小学肄业后辍学在家,朱味温在黄华南怀瑾表兄王世鹤家任私塾教师,南仰周便让南怀瑾跟从表兄就读私塾,朱味温“每日讲解古文辞有关经史之文一篇,溽暑长夏,小楼一角,轻衫靸履,修髯清癯,把卷吟哦,声达户外”,“自幼即好韵文,尤喜于诗”的南怀瑾不但得以熟读经史,更获得朱味温的诗词启蒙,喜欢舞文弄墨,时有诗作。
当年南怀瑾也读书于乐清柳市政洪山,晨起返家取书,途中吟有《暑期自修于井虹寺(政洪寺)玉溪书院早归》:“西风黄叶万山秋,四顾苍茫天地悠。狮子岭头迎晓日,彩云飞过海东头。”这是他现存最早一首诗作,基本符合格律,除了:一、“天”字该仄而平,不属于拗救;二、“西风黄叶万山秋”不符合暑期的时序节令;三、重了两个意义相同的“头”字。
1936年19岁时,他在杭州的浙江国术馆就读,寄诗给身在南京的朱味温之子朱璋一首《柬朱筱戡兄于南京》七绝:“秋水伊人消息杳,江湖作客马蹄轻。秦淮风月西湖柳,一样飘零太瘦生。”此为其现存第二首诗作,也重了两个“湖”字,但平仄押韵已符合格律,可为明证。
据其《金粟轩纪年诗初集》自序,当时对于韵律还未熟知,但后在四川“参学前清诸遗老之间”“喜爱人好诗”,又经禅宗师父袁焕仙的启发,于诗“别有会心”“间有所作”,走上了一条诗人之路。如1939年21岁在蜀《过蛮溪》“乱山重叠静无氛,前是茶花后是云。的的马蹄溪上过,一鞭红雨落缤纷”就是标准七绝。据叶震东《怀瑾君传》,民国年间,南怀瑾走访各地名胜古迹,“晨夕低回,感慨吟咏,编成《玉溪诗录》”,叶震东评价:“今玩其诗,一唱三叹,真情动人,有依依不舍之慨。昔以柔术击剑见称者,今又变为诗人矣。”
1966年,有感朱味温诗句“鬓丝禅榻日相依”,他将此句用辘轳体写成五首七律。1984年3月,将其诗作、楹联、诗话等合刊为《净名庵诗词拾零、佛门楹联廿一幅、金粟轩诗话八讲合编》,由台湾老古文化事业公司出版。
1989年,他撰文回顾,自承“于诗学而得启迪其蒙者,首当推重朱师味渊”。此外,南怀瑾著作讲座中时常引用诗词,不无朱味温领进诗门之一份功劳。
成年南怀瑾与朱璋为终身好友,上世纪八十年代寓居美国、香港时,感念师恩,与朱璋书信往来不断,讨论出版朱味温诗集,颇历艰辛折磨,并独立承担印刷费用与邮寄费用,先在台湾出版《复翁吟草选集》,后又在香港出版《复翁诗集》,并应朱璋之嘱,用浅近文言文撰写了《<复翁吟草选集>前记》与《重印<复翁诗集>赘言》,追忆朱味温的诗教之德,评述其诗品,痛惜其身世,进而抒发古今盛衰之感。